周银芳

 
二胡是唐代由西域胡人传到中原的弦乐器,又称胡琴。二胡演奏出来的曲音可喜可悲、可奔放可委婉。我是二胡业余爱好者,数十年演奏的都是喜曲,即便是常拉的名曲《二泉映月》在许多人看来是一首伤感之曲,我则认为其本质还是喜曲,是期盼光明之曲。我坚持拉喜曲是由音乐的本质、长辈的启蒙、老师的教导所致的,拉喜曲为他人传递了喜悦,也为自己带来了喜乐。
相传音乐是早期人类模仿自然声音而来的。发明音乐的人初衷是为了给他人和自己带来欢乐,消除疲劳,因而在古代欢快跳跃、高亢悦耳、悠扬动听的曲音长期占据主流。
 
 
我爷爷拉二胡在农村当地很有名气,受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他拉的都是欢快的乐曲。爷爷每天吃完晚饭后都会搬一把木凳坐在自家的大厅,拉着熟练的曲子。村里不少人都爱听爷爷拉二胡,爷爷的二胡声一响,陆陆续续就有人赶了过来,每天晚上我家的大厅都挤满了人,有时大门外还坐着和站着一些听友。爷爷最擅长的是能拉出动物的叫声和人的讲话声,他先是拉上十来首民间小调,快结束时,他忽而用左手上下滑动,忽而用右手弹拨琴声,模仿出“您好”人的问候声、鸟叫声和马蹄声,村民听了都纷纷叫好。渐渐地,我家就成了村里人吃完晚饭后的重要活动场所。爷爷为了把鸟叫声模仿的更动听一些,经常一大早就带上二胡跑到后山,一边听鸟叫声,一边矫正拉出的鸟叫声与山中鸟叫声的差距,直到分不出差别爷爷才感到满意。爷爷每次到后山拉二胡,都会带一些陈谷撒给鸟儿吃,久而久之,一听到二胡声,一群又一群的鸟儿就会飞到爷爷身边吃着爷爷撒下的陈谷,待吃完后又叽叽喳喳地飞向天空。有一次爷爷拉了一首刘天华先生作的《空山鸟语》,引得四面八方的鸟儿都朝着爷爷飞来。平时未见过的奇鸟,有的全身通红,有的羽毛蓝白相间,有的拖着长长的尾巴,有的头上像顶着皇冠,孔雀、白鹇、火鸟都加入了这场群鸟齐聚的盛会中。有几只常来听爷爷拉二胡和蹭吃的小鸟还落在爷爷的肩上以及二胡的琴头上,翅膀扑哧扑哧的闪着,嘴里叫着欢乐的鸟声。鸟鸣声、胡琴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天籁之音缭绕山谷,随风飘荡在整个山村上空,如仙曲一般令乡亲们陶醉不已,顿感疲劳消除、精神抖擞。看到爷爷每天为村民拉二胡,村里许多人心疼爷爷太辛苦,劝爷爷注意休息、保重身体,爷爷却说拉二胡能给乡亲们带来喜悦,自己每天心里都喜洋洋的,感到身体反而越来越好。于是,爷爷坚持为乡亲们拉二胡、送喜曲。
 
 
在爷爷的影响下,父亲也拉了一手好二胡,爷爷拉的曲子父亲都会拉。父亲更拿手的是用二胡模仿水流声,他时而用左手四指上下滑音,时而用中指、食指或快速轻点琴弦或张驰有度地揉弦,右手的弓法,一会儿抖动,一会儿跳动,快弓、慢弓娴熟转换。模仿的水声,有的像潺潺流动的溪水,有的像飞流而下的瀑布。爷爷常去山谷拉二胡,父亲常去河边拉二胡,因父亲模仿水声逼真,有次父亲在河边拉着孙文明创作的《流波曲》时,竟吸引了一群鱼儿游向父亲,鱼儿的游姿有的呈跳跃式的,有的呈翻滚式,让身边围观的乡亲们惊讶不已,赞叹父亲是用了仙法让鱼儿如此欢快。父亲当时在生产队担任负责人,看到拉二胡能为乡亲们传递喜悦,便与生产队其他负责人商量成立了一个小乐队。每逢节假日,只要不下雨,吃完晚饭后,便在晒谷场给乡亲们拉琴、吹笛、唱曲。在那个没有电视的年代,除了能看上几场电影外,小乐队的演奏以及爷爷平时拉二胡就成了村民的主要文化生活。上级决定在我的家乡修一座水库,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才完成。当时全国基建工具都很落后,修水库大多靠的是人力,为激发建库者的干劲、加快建库进度,村里的小乐队时常在建库者中间休息时为大家演出,获得了建库者一片赞誉,在峻工会上小乐队还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后来小乐队多次被县里抽去在农村各地巡回演出,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出了力,也为村里人争了光、添了彩。
音乐的美感、基因的传承使我从小对拉二胡产生了兴趣,跟着爷爷、父亲长年累月的练习,我拉二胡也小有名气,成为村里小乐队的一名成员,祖孙三代成了乐队的主角。因爷爷、父亲都是自学成才,缺乏乐器理论,每次教我时讲不出什么道道,只是让我看他们的手势,听他们拉出的琴声,几年后我的演奏水平就停滞不前了。父亲见我对拉二胡很执着,自己又教不了我,就让我向小学陈老师学拉二胡。陈老师是九级二胡师,是村里小乐队的负责人,多次参加过省、地区、县三级的演奏。我很早就想请陈老师教我拉二胡,但心里想自己基础太差,怕老师不肯接纳我,老师也担心会影响我的学习成绩,就没有主动收我为徒。这次我是下了决心要跟陈老师学拉二胡的。陈老师知道我的来意后说:“你爷爷、父亲都是拉二胡的民间高手,有些技巧我都不如他们,你请教他们便可,为何还要拜我为师?”我说:“他们只会拉不会讲,我跟着拉了几年,虽有很大进步,但近一年来没有长进,就想来拜您为师,请您教教我吧。”陈老师看着我一副诚恳相求的模样,沉思片刻后说:“拉二胡面上看上去是手在拉,但真正是心在拉、意在拉,只有心意通达了,二胡演奏水平才会大大提高。讲白一点就是心中带喜才能拉出让别人听了喜笑颜开的曲音。”我听了似懂非懂的点点头。陈老师说,这样讲你可能也听不进去,讲透一点心中带喜拉二胡就要努力做到“四喜”。
 
 
——喜欢二胡。老师没有直接教我拉二胡的技巧,而是先教我如何制作二胡。他把琴筒琴杆的尺寸告诉我,并要求用老竹制作,琴筒应是圆形的,限我一周内带着制作好的琴筒琴杆见他。期限一到,我带着自作的二胡零部件交给老师,老师仔细看了几遍,对我的制作很是满意。接着他拿出制作好的蛇皮粘贴在琴筒的一口,按规定的尺寸把琴杆插入琴筒的上方,然后安上琴弦、绑上千金,在蛇皮与琴弦之间垫上琴马。琴弓也是老师帮我制作的,弓毛制成了扁形,他说这样才能拉得饱满,也不会像圆形弓毛那样拉内弦时容易碰到外弦。安装好二胡,老师用松香把弓毛插的满满的,然后进行调音,发现有“狼音”,又用一小块海绵垫在蛇皮与琴马之间。一切工序就绪后,老师拉了一首欢快的乐曲,感到是一把称心的二胡才交给我。我问老师为何要教我制作二胡,老师说,父母只有对亲生儿女才会倍加喜爱,一个胡琴手只有对亲自制作的二胡才会爱不释手,才会感到二胡的魔力。只有真正喜爱上二胡,内心才会有坚持拉好二胡的不竭动力。
——怀着喜悦的心情拉二胡。老师正式授课时先拉了几首曲子给我听,拉的过程中都是面带自然的微笑,拉到曲子精华部分时,嘴里还会跟着哼出曲调。我问老师为何有的人拉二胡都会表现出很忧伤的表情,有的甚至摇头晃脑呈现出一副痛苦状?老师说,这些人都是想用夸张的表情来吸引观众,而不是用内心的喜悦拉出喜感的乐曲,让听众享受美妙的曲音。有一次,我挨了父亲的批评,带着委屈的心情跟老师学拉二胡,老师一看我的表情便说今天不要练了,心情不悦再练也没用。我收好胡琴后问老师,如何才能做到始终怀着喜悦的心情拉二胡。老师说,面带微笑拉二胡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微笑。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重平时修心,无论是碰到学习上的挫折,还是遇到生活上的不顺都能正确对待,学会把这些当做是人生道路上必经的磨练,这样才能不留心结,始终以一颗乐观的心面对一切是非成败,做到心无挂碍,也才能以喜悦的心情去拉二胡。我明白练琴要先练心的道理后,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努力实践老师的教诲,一方面每次拉二胡时都会先静坐几分钟,待排除杂念、喜念油然而生后才开始练琴,慢慢地拉出的许多曲子老师满意自己也满意。
——拉听众喜爱的曲子。老师说,二胡的曲音来自民间应归还民间,音乐不能孤芳自赏,也不能只让少数人享受,而应为大众带来欢乐,因而拉二胡应拉些大多数人喜爱听的曲子。诗圣杜甫每写好一首诗都要先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老婆婆听不懂的他就修改,直到对方听懂为止,因而杜甫的诗既高雅又易懂。杜甫能够做到这一点是他深知诗歌是让百姓听的看的,只有一般百姓都听得懂看得懂的诗歌才有生命力。拉二胡与写诗歌是相通的,我们应从诗圣所为中深化心中带喜的理念,坚持不懈地拉百姓喜爱听的曲子。接着老师教我演奏《赛马》《奔驰在千里草原》两首名曲。老师拉《赛马》时,行云流水的快弓、清脆而富有弹性的跳弓、强弱分明的颤音、短促有力的拨弦,以磅礴气势把气宇轩昂的赛马手、奔腾嘶鸣的骏马表现的淋漓尽致,展现出一幅生动热烈的赛马场面;演奏《奔驰在千里草原》时,激烈的快弓、熟练娴熟的抛弓,表述了万马奔腾的场景,悠长的慢弓、优美的颤音,描绘了千里草原群马悠然自得地低头吃草甩尾、牧民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老师说,之所以选这两首曲子,不仅因为是名曲,更重要的是这两首曲子不管是名人还是民间艺人演奏,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听了老师这番话,我忽然想到老师在村里演奏赛马时村民连声叫好,称赞马叫声、马蹄声太像了。我想,村民们虽然不能完全理解此曲的意境,但能带给村民欢乐的曲子绝对是他们喜爱听的乐曲。此后,我拉二胡时都会先拉给爷爷、父亲和老师听,他们认可的曲子我才会反复练习,直到满意。
——以听众喜欢而欣喜。老师说,诗人范仲淹有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很重要的一层意思就是让天下人得欢乐自己的内心才感到真正的快乐,拉二胡也要做到把听众之喜作为自己之喜。一个人所做之事能给别人带来喜悦,获得别人的赞誉,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才会激发自己把该做的事情做的更好。老师最后说到,该讲的都讲完了,希望我能坚持按照“四喜”心法拉二胡,临别时老师还把多年收集的曲子送给我。老师的教导打通了我拉二胡的任督二脉,我的演奏水平突飞猛进,几十年来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我拉的曲子都得到了战友、同事的赞誉。
我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去拜访过老师,老师问我二胡演奏水平如何?我说虽然进步很大,但离专业水平还有不小差距。老师听了我拉几首曲子后说:“你没有专门从事拉二胡,能有这种水平已经很好了。拉二胡最关键的是给人传递喜悦,这一点你已经做到了。其实当年说的‘四喜’心法对你的工作同样有借鉴作用。干任何工作,只要你能够做到‘喜爱这份工作,怀着喜悦的心情去做工作,做老百姓喜欢的工作,以老百姓的喜欢检验工作’,那么所做的工作都会成功,都会有成就感,都会越做越想做。”听了老师的教导,我恍然醒悟,终于找到了多年来有些工作做不好的原因。我在感激老师教诲的同时,表示一定会把老师传授的“四喜”心法应用到工作上去,多做让老百姓喜悦的事。此后,我坚持按照“四喜”心法去做工作,各项工作都很顺利,服务对象高兴,领导也满意,取得的经验被上级广泛推广。

不久前,有位书法家到我家做客,看到我书房墙上挂着一把爷爷留下的二胡,便请我讲讲这把二胡的故事。当听了我讲述我家三代人拉二胡的经历后,他给我写了两幅字,横幅是“古胡喜曲”,竖幅是“四喜”心法。书法家建议横幅装裱后挂在二胡的上方,说是“胡”在民间有意喻福的意思,祝我的家庭福喜双至。我真诚地感谢书法家的祝福,同时,以“古胡喜曲”为题写下此文,为世人送福送喜送吉祥;愿世人能借鉴“四喜”心法,拉出属于自己的喜庆动听的人生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