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庆牡丹画欣赏
 
海峡品牌杂志社记者 席瀛
 
 
 
刘文庆,号齐莒戎人,山东日照莒县人。少时崇文尚武,随而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之后大校军官转业至厦门市工商局。自幼深受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爱好书法、绘画、诗歌、运动等。特别是受到出生在沂蒙大地的圣公项橐、百家宗师姜太公、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以及一代名相诸葛亮,书圣王羲之,书法家颜真卿,算圣刘洪等名人名师的启迪。注重研学,集思广益,自求卓越。先后发表诗歌、摄影作品及撰写理论文章近50多篇,出版发行自传式作品《行智天下》一书。现担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文化普及促进会书画艺术研究员、人民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榜书家协会理事、中华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等职,并通过国际执业认证协会(IPCA)的标准考试和综合评鉴取得国际注册高级书画师资资格证书。
 
 
刘文庆对中国写意画颇有研究,并进行了长期的艺术哲学上的思考。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画是“主观”的,其基本因素,就是“线条、墨”,其形式就是书法线的笔道与墨呈五色的艺术效果,以色彩点缀、以点线提……方得画之笔韵。文庆所画以书法入画,长期的临池之功所养成把生命力融入点画的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同时又将摄影的“光、影”之美大胆的融入写意画中,使他的画充满了特有的透视美学意趣。其画面布局、构图多来自“摄影家眼晴”的选择,这或许是文庆绘画最突出的特色。
 
 
牡丹在我国种植历史远久,有国色天香和花中之魁之美誉。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有“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之说。牡丹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挚爱之花,一提起她,就会使人联想到她那姹紫嫣红的花色,雍容华贵的气质。因此,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都以牡丹为描写对象,创作出无数的牡丹佳作。
 
 
刘文庆擅长写意牡丹画。“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冲交漠,与神为徒。”艺术创作不是以客观再现为能事,一定要融入自己主观感受。多年来,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融入绘画过程中,画出了许多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牡丹,同时,他也在画牡丹过程中释放自己情感,抒发自己的情怀,收获人生的快乐。写意手法画出来的牡丹,水墨和宣纸的相互渗透和交融的意象效果好,能使人产生丰富的遐想。欣赏他的牡丹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审美特点讲究的不是形似,不是生硬、呆板的描摹,也不是大红大绿的表现,而是通过构思精巧、形似神俏、富有笔墨情趣的艺术形式追求牡丹本真和自然的表现,追求牡丹“神韵”的表现。他笔下的牡丹花,呈现给人的是或阳光灿烂生机盎然,或飘逸幽静,或娇艳欲滴,总是形似神俏,灵动含情,意蕴飞扬,让人能够感受到浓浓的春意,闻到阵阵的花香,把牡丹的那种雍容华贵,花中之王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体味到一种积极向上,朝气勃发的生命活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刘文庆的牡丹画成就得益于他锲而不舍地艺术追求。他对书画的艺术的追求是苛刻的,每每下笔,总是反复构思,反复琢磨。他继承国画的优秀传统,取长补短,构思精巧,画面清新亮丽,色泽明艳。他对牡丹是挚爱的,长期对牡丹的品种、颜色以及生长过程悉心观察,认真写生,从而达到熟其性,取其形,得其神,形成清新脱俗、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
 
 
画为心声。书画艺术的目的是“畅寄幽情”,是作者传递方式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载体,其最高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又到了一年一度春暖花开,牡丹绽放的最美时节。刘文庆的牡丹画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情感的体验,这其中既有不苟且、不媚俗、不妥协的高贵和高洁,也包含了作者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